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教学面临的问题对策
伴随国际车企研究发展核心朝着新能源汽车转移,我国许多高校设立了新能源汽车原理和构造课程。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在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进行改革,以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原理和构造课程教学的成效,培养新能源汽车优秀人才。
一、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这一背景下,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对新能源汽车原理和构造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现阶段高校亟须解决的一大问题。高校应针对市场人才紧缺问题,注重培养新能源汽车优秀人才。一方面,充分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新能源汽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有效提升汽车专业学生就业率,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人才学习汽车相关知识,促进汽车产业全面发展。
二、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提出了全新的目标与高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新能源汽车原理和构造课程体系,使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相符合。然而,目前很多高校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加以改革,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一是教师队伍建设难以跟上行业发展需要。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新兴行业,一方面,高校现有的汽车专业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教学理念过于滞后,难以跟上行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整个行业都紧缺新能源汽车人才,高校也难以从企业引入专业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更难以在短期内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教材的选定不科学。使用的教材内容在技术层面滞后于行业发展水平,更缺少前瞻性技术内容。三是教学方式落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四是考核模式不科学。目前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仅仅通过期末考试评价学生成绩,缺乏全面性,学生考试前短时间背诵知识点就可以得到好成绩,无法充分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认知情况。五是学生学习状态不佳。一些学生认为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实用性较小,在课堂上要么看手机,要么心不在焉,难以进入学习状态。
三、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高校新能源汽车原理和构造课程改革,应制定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经过学习,全面掌握比较常见的液化石油气以及天然气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结构及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等电动汽车基本原理及构造,全面掌握与其有关的重要技术,如动力电池组与电机驱动系统等部件以及电动汽车基础知识;成为拥有新能源汽车行业设计与研制、实验以及管理等技能,熟悉相关理论知识、具备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电动汽车技术研发以及运行管理人才。具体说来,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可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师队伍存在诸多不足,许多教师既不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专家,也不是一线工作人员,知识储备有限,而且未必能及时追踪行业最新动态。为此,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现有教师队伍培训工作,一方面,邀请校外专家“进校园”。新能源汽车行业专家为教师进行教学培训,能够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带给教师最新的专业理论和行业动态。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出校园”。教师走出校园参加有关新能源汽车的研讨会,既能吸收到会专家的最新理论成果,又能与同行和业内人士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此过程中深化理论和知识储备,同时为今后的教学研修积攒人脉和信息渠道。二是可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弥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
(二)合理选择教材
新能源汽车原理和构造是一门新兴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新能源汽车从原理到实践、从使用到维修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目前教材的选择面比较窄。经过进一步分析新能源汽车原理和构造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要想让教学内容既合理又紧跟行业发展新态势,在教材的选择上,可实行“固定课本+增补材料”的模式。例如,可选择机械工业出版社职业教育新能源汽车专业教材作为核心参考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形势变化,添加新能源汽车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并实时更新增补国内外最新技术如驱动电机与电池能量管理技术等。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1.科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法。目前,新能源汽车原理和构造课程课本内容主要是新能源汽车有关新技术与产品介绍,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就会导致授课内容浅、层次不足、缺乏深度;而且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局限于课本内容,不利于学生吸收增补材料中的新的信息和技术;纯粹的内容讲授和技术分析也会比较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科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在固定课本的基础上,随时根据形势变化和行业发展动态增加新的信息与技术方面的内容,以更为直观且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实时接触新技术,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有效拓展专业知识面。
2.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挑选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分析与探讨。例如,教师讲解各种新能源汽车的优势与劣势时,可组织学生思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为了寻求答案,学生必须熟悉相关技术,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及其优劣势。甚至需要拓展知识面,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有关先进技术,进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新能源汽车课程相关知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整理知识、自主学习等能力,还能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等能力。
3.适当使用引导式教学法。针对学生学习状态不佳的情形,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引导式教学法,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进而引导其形成创新思维。例如,教师开展电池能量管理体系知识讲解时,可首先讲解理论知识,如电池能量管理的重要意义。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混合动力汽车为何节省油量?续驶里程为什么长?起步加速性能为何很好?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来寻求答案,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团结协作和竞争中,了解能量管理系统的重要作用,进而掌握这一基本概念。
4.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式教学。学生由于对行业了解不够,对本专业本课程认识不深,因而对于课程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将其与个人的专业发展、职业前景密切联系并加以规划。为此,学校可开展专题讲座式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新能源汽车最新知识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最新情况,加深对于本课程本专业的认识,拓展知识面,激发学习欲望,为职业规划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综合应用考核方法
针对目前考核模式单一的情形,新能源汽车原理和构造课程改革可综合使用“n+1”的考核方式。其中,n表示过程考核,涵盖学生平时成绩与实验部分;1代表期末考试。过程考核和期末成绩各占50%。过程考核中,平时成绩涵盖学生课堂学习表现、作业完成度与上课情况等,实验部分以实验报告与实验表现为考核对象,而实验表现交给教师与实验小组成员共同评分。对于期末考试,教师应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来出题,题型需要涵盖概念、分析以及计算题。概念相关类型的问题可设计填空题、名词解释以及判断题等;分析类型的问题可设计论述以及简答题;计算类型的问题可设计电池与电机参数计算类的题目,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这种课堂与课下表现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的考核方式,可以有效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之,新能源汽车原理和构造课程是汽车专业的关键课程,伴随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应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以紧跟时代步伐,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助力中国电动汽车技术863计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