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专业实施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机电类专业办学的主要问题
从机电类专业近几年的发展进程来看,部分专业院校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多次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但总体来看,大多属于浅层次的协作与实践,对于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与探索很少。
1.1教学设备配置不合理
目前,部分机电专业学校的机电配置在实际操作时存在一些不合理问题,重点是职业院校所配备的教学设备较为单一,随着机电专业的不断发展,大多数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生产过程的实际需要,购买先进设备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部分学校为了节省成本便选择了不更新教学设备。
1.2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机电专业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一些学校尽管聘请了高校研究生,但这些教研人员大多都是毕业后直接就进入了教育岗位,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对企业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少确切把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无法切实贯彻机电操作的先进理念与鲜活案例。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能力单一,尽管掌握多项教学技能,但却无法做到多技能的适时转换,无法有效实现企业经营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
2、实施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机电专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高职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机电专业的实践与研究持续深化,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明确。机电类专业教育必须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基本导向,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学校与企业构建的深度融合长期合作机制对于机电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根本保障,也是机电类专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智能化盛行的今天,企业对于劳动者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机电类专业作为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的重点专业,应在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积极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机电类专业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3.1加快校企对接,打造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应坚持产学研与校企合作相融合的新型教育观念,大力建设校企融合共享平台,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并开发适合本地区学校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创新型合作模式,要和企业、机电行业协同建造校企融合基地、学生创业中心以及定向教育班。机电人才培养定向班应以提升人才的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为目标,并将工匠精神、企业文化、所学知识、职业道德、人才定向培养等相关课程融入其中。学校主要负责基础职业技能的理论教学,企业则负责派遣一些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一同定制人才培养策略,并到学校进行指导和教授。机电类院校可以校企合作基地为依托,向基地引入先进设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并制定每日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能够带着工作任务和学习目标进行实践操作。在人才培养基地的真实环境中,能够实现学习与工作、生产与授业的有机统一。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机电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中,应该深入加强校企合作,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融合,切实发挥校企共同育人在高新技术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全面提高机电类专业院校的办学质量。要以校企共同育人合作联盟为基础,不断创新完善师资团队、科研教育平台及管理制度。可以校企共享合作平台为依托,大力支持机电专业的研究项目,有效提高校企的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
校企深度融合下的机电类专业院校可以实时掌握行业产业的动态变化。机电类企业的研发团队与项目质量较高,拥有高素质的企业文化,这种研发方式非常值得职业院校和实践基地进行学习与借鉴。这种培养模式采用了指导教师团队的培养模式,打破了以往一个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的固有形式。在校企合作基地中,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来选择任务操作。
为了完成此项任务,学生需掌握此项任务的专业知识,带着目标向导师寻求帮助。教师应全面关注学生,根据机电操作流程将知识点与专业器械操作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规划与指导,让学生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具体操作如图所示。
图教学流程
3.3推进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模式
从机电类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结果来看,应坚持人才供需对接培养,建立教学合作、实训共融、学做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此模式的开展能够保证学生充足的校内外训练及实习时间。可以依据培养目标来构建整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对先进的课程教学模块进行资源共享,实现人才资源、课程资源的优势互补。可以将工作学期和教学学期交替展开,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课程体系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技能与理论知识进行互相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