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工技能与职业精神现状探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我国经济迅速、健康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工制造业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又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考验,其中一线技能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精神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要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号)明确提出“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精神的培养”。这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职业学校也要紧跟企业步伐,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岗位、走向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笔者对本地区知名企业焊工进行调研,了解焊工实际情况,为有效制订学校育人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一、企业焊工现状
(一)焊工技能现状分析
靖江金属制造业对焊工需求量大,职能部门通过培训机制不断为企业输送合格的焊工,提升焊工技能水平,从官方数据来看,近三年,靖江市年均新增持证焊工1100人左右,年均提升中、高级焊工各200人左右。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企业对员工技能水平尤为重视,笔者调研了江苏省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靖江)、江苏省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江苏省靖江互感器厂有限公司等对焊接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企业。调研结果发现这些企业焊工技能水平较高,尤其是造船企业,100%拥有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约87%持有中国船级社考核发放的行业证书。经企业管理人员了解,如此高水平的一线操作者,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训练来提高焊工的技能水平。
第一,各类培训+“师承”,扎实技能基础。技能培训是企业提高员工操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新工艺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等。岗前培训是入职的基础,主要对基本技能和厂规厂纪进行培训,岗前技能培训主要围绕焊接基本功、企业产品实际情况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师承”是在学校教育之外人类知识、文化、技能传承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一线操作岗位,通过师傅有计划地“传帮带”,徒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通过观察、模仿,由简单工艺到复杂技艺,逐渐学习并熟悉技能,直至能独立完成工作。
第二,重要岗位考核上岗,确保产品品质。焊接对于金属连接处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有较高要求,有些特殊产品对低温使用性能和高温使用性能也有严格的要求,产品的不同部位在使用过程中面对的环境有所不同,所以对焊缝的验收标准也不同,这就要求对于重要部位必须由高技艺的焊工承担作业。例如在《大国工匠》中LNG船的焊接,船体部分焊缝与普通船只要求相同,但“内胆”殷瓦钢是LNG船上重要部分,也是焊接难度最大的部分,从事焊接这部分焊缝的焊工必须是经过层层培训、层层考核筛选出的最高水平的焊工,以高技艺保证高质量。再如核电行业,因核电行业的特殊性,核电产品对焊缝质量具有极高的要求,在调研本地区生产外资产品企业时了解到,焊工每天都要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在企业,就是这种严格的标准造就了一批高技能的焊接操作者。
第三,参加各级技能比武,激励提高水平。围绕“两个率先”大局和“劳动者技能素质不断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技能成才环境不断改善”的目标,江苏省已经成功开展三届状元大赛,高规格、高含金量、高奖励是状元大赛的特点之一,通过状元大赛很好地选拔出了一批顶级焊接技能高手,他们不仅起到榜样作用,而且起到了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力的作用,极好地推动了企业技术技能发展。
企业每年都会以评选技术标兵的形式进行内部比武,以此来激励员工重视技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多年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达到了以赛促学的目的,提高了员工的技能水平,更好地保证了产品质量。
第四,严肃生产管理制度,正面强化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尤其是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发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以来,很多企业重新制定了规章制度。江苏省靖江互感器厂有限公司及时、科学地完善管理制度,对职员进行精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严肃奖惩措施,既节约了成本,又使员工操作动作更加规范化,有利于员工可持续发展。
(二)焊工职业精神现状分析
从各类学术文献来看,国内学术界对职业精神的研究并不多见,我国对职业精神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职业精神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反映着从业人员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企业员工职业精神方面并不乐观。一方面,文化水平不足制约职业精神健康发展。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生产设备逐渐转向自动化和智能化,但是仍有大部分企业考虑到成本因素、行业因素以及社会责任感等,仍然采用相对传统的生产设备,一来降低企业成本,二来为社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
传统的手工焊接方法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入行门槛低,导致了有相当数量的焊工学历不高,处于初中水平阶段。以靖江两大船厂为例,由于实际生产需求,很多工作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外包队完成,从事一线焊接作业的人员大部分都是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技术水平足以胜任工作,但思想意识明显滞后于技能水平,集中体现在工作态度不积极、责任担当意识薄弱、团队精神不足、缺乏进一步提升的原动力等方面。
另一方面,实践研究落后,缺乏培育职业精神方法。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在政府层面已经要求学校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我国几千年“师承”传艺的方法就是将技能和精神融为一体,但这种传统的方式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
我国对职业精神的研究起步较晚,并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企业对职员职业精神的培养大多片面停留在企业归属感和企业认同度的培养方面,这项工作主要通过人文关怀和灌输企业文化来达成,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职业精神问题。
近年来,国家通过媒体宣传的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系列节目其本质就是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的解读,通过树立榜样,将职业精神实体化,从正面激发企业职员职业精神的形成。
二、中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策略
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发现,企业焊工技能可以满足生产所需,但在职业精神方面略有欠缺。经过多次的教育教学改革,职业学校在中职学生技能培养方面逐渐成熟,在职业精神方面还需继续探究方式方法。
(一)追本溯源,强化思想教育
爱国教育是一切精神的本源,陶行知先生将传统的师徒授艺总结为“生利主义”教育,可以认为陶行知先生将技能和素养做了融合方面的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要有更高的起点和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美德,要通过爱国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通过与世界顶尖技术的对比,让学生知晓我们的差距和不足之处,将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职业精神的内驱力,带着强大祖国的信念和理想走向工作岗位。
(二)优化教学,融入职业精神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中明确指出,要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教育已经很好地嵌入中职学生培养方案,各大院校也明确要求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这也是对思想教育的补充。一方面,职业精神教育进课堂。为了更有效地在课堂中融入职业精神教育,要将专业课程和德育课程相互渗透,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部分教师在机械加工类公开课上,已经把产品质量牵引到了航天航空及军工产品上,将产品品质保障与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相互关联,在课堂中培养职业精神。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向行业企业输送技能人才。课本上的知识往往滞后于实际生产,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到企业参观,企业师傅到校园进行技能指导,提高学生贴合生产的技能水平。通过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加强企业和学生的相互了解,使得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提前适应企业制度,按照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培育高技能和职业精神并重的人才变得尤为重要,企业培养技能和职业精神并重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培养这类人才是适应岗位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两者的融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政府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需要企业在单位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需要学校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