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的《机械基础》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给中职教学带来了发展契机。在中职机电专业里,《机械基础》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制造的理论和技能。
以前,教师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往往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一些先进教学手段利用不充分,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空间,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教师需要改革《机械基础》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实际,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理解和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进步,促进专业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机电专业的《机械基础》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存在欠缺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由理论课和生产实习课两部分组成,使学生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加工、机电控制等工作,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机械基础》课程仍然以理论课为主,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导致很多中职学生出现了眼高手低的现象,难以实现共同进步。而且教师设置的课程内容脱离了机电专业的实际,没有为学生带来与就业相关的信息,课程实践内容的比重严重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自学能力较弱
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兴趣有高有低,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差,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在学习机电专业的《机械基础》时,学生没有进行及时的课前预习,导致在课堂上感到非常迷茫,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在学习以后也没有做出巩固和复习,导致所学知识很快被遗忘。很多机械方面的知识都需要亲身实践来完成,但是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或者不愿意参与教学活动,以至于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机械基础专业知识。
(三)考评模式相对滞后
在中职学校里,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考评完全是依赖考试成绩,将成绩好的学生认定为优等生,将成绩差的学生认定为学困生,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还有一些中职教师把握着课堂的主动权,对学生发号施令,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不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也无法参与到课堂考评中。由于教师的考评模式滞后,很多新颖的教学方式无法在机电专业教学中实施,浪费了教学资源,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不能将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机电专业的《机械基础》教学模式改革
(一)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习兴趣
1.开展情境化项目教学。《机械基础》知识是抽象、枯燥的,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传统教学模式做出突破,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认知,开展情境化的项目教学,把《机械基础》知识融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用全新的方式呈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带入到知识的殿堂中,实现教与学的完美过渡和有效衔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利用视频、图片、音频等展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画面或场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用巧妙的课堂导语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机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然后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形成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
教师不要急于点评各小组的成果,要巧妙地引入机械基础相关知识教学,在知识教学中验证各组的结论,让学生看到自己小组结论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更优的解决方案,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与应用。
2.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机械基础》教学提供了更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快了机电专业的信息化趋势。在《机械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各种机械的工作原理、外观形态、应用场景等,让静态的书本知识变得立体、形象,让教师直白的讲授变得生动、客观,使《机械基础》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有趣,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对于一些复杂的机械原理,教师在讲授时可利用CAI技术,构建仿真模型,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的机械工作,并加以控制,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丰富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相关机电知识。教师还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在教学前将教学目标、学习导航、课堂演练等教学内容上传到班级的共享平台中,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智能学习终端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从后台中获得学生实时的学习反馈,学生利用微信、钉钉等将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为制定教学方案提供依据,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使《机械基础》教学更能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活动
1.开发校本课程。《机械基础》教材中涉及力学、液压、气压传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由于不同地域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创新,在其中加入乡土资源,优化课程设置,使《机械基础》教学可更加接地气,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机电知识。教师可根据当地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要求,对《机械基础》知识进行适当的取舍,删除一些在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理论知识,增加一些书中没有但在机械车间却常用的知识与技能,确保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顺序调整,形成主题式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顺课程体系,使《机械基础》教学可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另外,教师要积极发挥专业才能,以当地一些知名企业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看到平常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真实机械车间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2.增加实践活动。在《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增加实践教学,改变传统以试验、示范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散思维、摆脱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培养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从企业中搜集机电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并参照企业运行机制,结合《机械基础》教学大纲,设计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可让他们初步掌握就业方向。教师可结合《机械基础》课堂教学,增设实验教学,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实验操作,进行机械设计、机械制图等实践活动,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教师还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利用实践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现场观摩或实操训练,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指导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律
1.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基础》作为专业基础课,没有想象的那样妙趣横生,甚至还有些枯燥。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有记笔记的好习惯,但是在记笔记的方法上却存在着不科学性,学生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记教师板书上,而忽视了教师的课上讲解与分析,使得学生对自己所记的知识得不到完全的理解与消化。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记笔记,记重点、记关键,对于关键的知识点还要学会做批注,掌握听课技巧。在课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放在《机械基础》的整个知识体系中,找准知识占位,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机械基础》中涉及的机构和零件具有很强的工程性,很多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但学生却缺少发现的眼睛,经常是熟视无睹。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机器中感知各种机构和零件的特征与用途,将书本中的平面图形立体化,将立体结构平面化,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2.指导学生网络学习。《机械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局限在教材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延伸拓展书本知识,让学生领略书本以外更为广阔的机械基础知识。教师可利用校园网络建立《机械基础》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在其中设计学习导航、基础知识、课堂演练、习题解析、师生交流论坛等模块,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打破传统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开创了师生、生生互动的新模式,增强了《机械基础》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机械基础》学习资源库,把平时在课堂教学中用到的教学材料和在日常备课、听课环节中积累到的优质习题等上传到资源库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爱好、学习实际等进行选择性的观看和学习,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在《机械基础》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对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强大搜索功能,从网络中查询答案,从丰富多样的答案中得到启发与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学习APP,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优质的学习软件,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开展线上学习,体验机电专业名师的讲课风采,对课堂知识查漏补缺,提高课堂听讲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思路和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发展。
(四)改善考核方式,形成多维体系
1.明确考核原则。在一些中职学校里,教师对课程的考核原则并不明确,通常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进行考核,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还会产生错误的导向。甚至有些教师不对学生进行考核,只是根据考试成绩划分等级,脱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无形之中带给学生压力和束缚,需要在新时期进行改革。《机械基础》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岗位能力为主要目标。所以,教师在设计考核方式时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原则,深入到企业中进行调查与研究,明确当下机电专业在企业中对应岗位的能力和知识要求,基于此设计能够体现培养要求的考核方式与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教师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考核,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实验操作、企业实训等形式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确保学生得到更专业的评价。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比如在实践中表现出色、在工作中有创新思维等等,将这些内容都设计成考核的内容,凸显考核的专业性和全面性,增加学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2.改善考核方式。在以往的考核中,教师只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关注,降低理论知识在考核中的占比,适当增加实践考核和学习过程考核的比例。教师可采用档案袋式的考核方式,把学生在日常学习、实践、实训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学生获得的成绩、成果等记录其中,用档案的形式记录学生《机械基础》的动态学习过程,通过定期打开、回看,成为评价学生的依据,又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在考核主体上,除了教师评价外,还要让专业学者、企业人员加入其中,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形成多维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竞争力,使学生在走出学校后可更好地适应行业与社会的需求。
总而言之,机电专业《机械基础》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中职教师应立足专业实际,优化课程设计方案,拓宽学生的实训渠道,满足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还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给学生创造讨论和互动的机会,深化科学思维和认知规律,鼓舞学生机械创新的积极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