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制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制冷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热力计算,及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构造和空调冷源系统设计的能力,了解制冷技术发展新动态、新技术和新产品等。该课程的理论性很强,涉及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等专业基础理论,并且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
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教育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应用型工程人才要求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好的创新素质及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能适应不同的岗位要求,因此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制冷技术》改革势在必行。
教学内容模块化
《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五版),内容包括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原理、制冷剂和载冷剂、制冷压缩机、制冷换热设备、节流机构、制冷装置运行调节和吸收式制冷等。
课程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并且该教材是按照60学时编写的,而徐海学院实际的学时是32学时,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就显得非常重要,既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的理解与掌握。
《空调用冷技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将课程内容整合成五大模块,即:蒸气压缩式制冷热力学原理的基本理论模块;制冷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节流机构和辅助设备组成的设备模块;制冷剂和载冷剂、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组成的系统模块;蒸气压缩式制冷装置运行与调节对应的调节控制模块;吸收式制冷模块。各模块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基本上包含了空调用制冷技术所需的理论及实践内容。
但是,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这些知识内容还不足以满足制冷行业的需求。一方面,建环专业毕业生将会面临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执业资格考试,制冷技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教材中涉及的内容,考试还包括冷藏库制冷系统、蓄冷蓄热系统等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制冷技术发展很快,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质和新设备不断涌现,为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变化的毕业生,课程内容还需增加制冷新技术模块,让学生们了解制冷领域的新动态。所以在宋翀芳等提出的五大模块的基础上,了由冷藏库制冷系统和蓄热蓄冷系统组成的冷库模块及制冷新技术模块。
增加加强实践教学
《制冷技术》作为建环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目前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思路固定,实习模式老化等。鉴于此,加强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制冷技术》这门课的理论性很强,单纯讲理论知识会很枯燥,但如果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介绍制冷设备的相关知识时,可以从家用的冰箱、空调等入手,先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然后再具体结合一个电冰箱或空调,让学生自己找出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装置,绘出简单的系统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逐步引导学习各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制冷原理。
老师还可以把案例分析融合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在学生学习完一部分理论知识后,结合所学知识布置一些工程小案例让学生去完成。如在讲压缩机这一章时,教学重点是要学生掌握活塞式、螺杆式和离心式压缩机的特点和使用场合,在课堂上可给出一定的工程背景,包括建筑功能,周围环境,空调负荷等,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代表一种类型的机组,然后以竞标的形式阐述所选机组的特点及适应性、经济型等。
课程设计多样化
为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制冷课程设计可以与暖通空调的课程设计结合起来,整个课程设计包含空调设计,制冷站设计,工程概预算,图纸绘制,方案论证5个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设计内容,自由组合,分组完成任务,老师仅给出每组工程背景资料,制冷机组类型,管线布置,设备选型都由学生自行确定。教师在给出工程背景资料时尽量使用实际工程基础资料,让学生有沙场练兵的真实感。
改进实习教学模式
目前专业课实习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模式老化,针对性不强,二是实习经费短缺,效果不理想。为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型本科毕业生,实习方案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因势利导,进行相应的调整。实习模式可以采用“分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新模式。分散化就是鼓励学生各自寻找实习单位,化整为零进行实习;多样化就是在专业范围内不限制实习企业的类型和实习内容;个性化就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实习地点和实习方案。
同时,学校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定期来学校开展讲座,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目前,多数高校对学生成绩的评定采取的是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上课的考勤、作业质量等。这种考核模式对学生掌握的课程理论部分内容评价相对客观,但是很难全面评价学生对所学课程实践能力的掌握。
为了能够全方位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需将课程评价手段从单一评价向多维评价转变。如将课程设计评价过程分为准备性评价、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而这三个阶段的评价又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三种方式。这种考核制度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金项目:院级教改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制冷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