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被大力推广,逐步取代了传统教育模式,随之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如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变得更加复杂多变,难于把控。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是珠三角地区具有万人规模的省级示范性院校,自2006年开始就积极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趋于成熟和稳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随着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校系两级管理体制逐步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的重心、主体、职责也随之下移。
1、“学工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特点
2006年,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系开始实施工学交替,因为效果较好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此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机电类专业全程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改革完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由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归纳为“学工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操作流程:将三年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专业基础技能形成阶段、专业专项能力形成阶段和专业综合能力形成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专业基础技能形成阶段除了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以外,还专门设置了专业见习、制图测绘、金工实习等实践环节;专业专项能力形成阶段将专业课学习与专项能力实训相结合,开展项目化教学或者理实一体化,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工学交替,在企业开设设备管理、企业管理及与企业生产技术相关的特色课程,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授课;专业综合能力形成阶段专业课学习仍然采用理实一体化或者项目化教学,并在最后一学期与企业合作,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并在条件成熟的专业开展订单培养。
“学工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都是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训交替进行,并在理论教学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或者项目化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在理论和实践交替循环中螺旋式上升。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教学质量管理面临的问题
“学工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循环,不仅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循环,还体现在校内与校外场地的交替循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交替循环。教学方式、学习场地、指导教师的不断变换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和困难。
1)学习场地的不断变换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困难。校内教学因为实施理实一体化,常常造成场地不够,指导老师增加,给排课和教学管理增加了很大的困难;校外教学中场地的建设、学生的管理也较校内教学难度大很多。
2)校外兼职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存在一定困难。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由于缺乏专门的训练,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不足,课堂教学表达不好,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不符合高职教育要求。但由于兼职教师的兼职身份,教学并非他们的本职工作,因此给兼职教师的管理和培养带来很大的困难。
3)教学方式的改变给考核增加了困难。这里的考核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考核,二是学生考核。教学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理论教学变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变得复杂多样,考核教师的项目和方法也随之改变;另一方面,理实一体化教学考核学生不能仅靠期末考试一张卷,而要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考核点和考核形式都随之变得复杂。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升专任教师的职教能力,同时也给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带来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新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新问题,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机电技术系在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大框架下,探索构建系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1构建“多元主体,三线运行”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架构
构建由系教学指导委员会总负责,由系部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学生、行业企业人员等责任主体和评价主体参与的系部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架构,该组织架构由三条主线构成:教学运行监控一条线,由系教学督导组负责;专业建设监控一条线,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教学质量评价一条线,由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同学生、家长、企业共同完成。
系教学指导委员会由系主任牵头,由系副主任及教研室主任、实训中心主任等组成,全面负责系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
教学督导组由系副主任牵头,吸收系部骨干教师和实习单位管理人员作为督导员,负责监控和指导系部教学运行和校外实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专业负责人牵头,由专业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定期召开会议,研讨论证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的方案、标准等。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架构可以用框图说明,如图1所示。
3.2制订系部教学质量保障相关制度
在学院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改进系部教学质量保障相关制度。
1)制订系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制度:明确系部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标准;明确系部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中,各机构的职责权限以及各机构的组织监控流程、评价改进流程。
2)制订系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细则:在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基础上,制订系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细则,重点细化系部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3)制订系部校外实习规范和实习管理制度:包括实习大纲、实习协议、实习工作方案、指导教师管理规定、学生管理规定、实习考核、实习管理与监控方案等。
4)制订信息收集和跟踪处理制度:明确信息收集的渠道、方法和工作流程,明确信息的处理方法和反馈制度。
4、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
4.1制定教学质量目标和标准
由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协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各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目标: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学生专业基础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模块,构建专业教学目标体系;以专业群为单元,以典型工作任务、生产训练项目为载体,做中教、教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具有职业性、实践性、针对性、互动性的系列实训项目,将教学质量目标具体化,包括学生评教满意率、实训项目开出率、实训设备使用率、实训设备完好率、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从教学计划到教学实施过程、再到教学的结果,针对主要教学环节,制定出质量标准。
4.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由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督导组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学期初制定工作计划,并按照工作计划实施教学监控、教学文件审核及教学质量评价。
教学监控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同教学督导组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完成。教学监控包括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日常检查包括每周的巡查、推门听课、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顶岗实习巡查等。巡查要有巡查记录、听课有听课记录、信息员信息反馈以书面形式反馈。系主任定期(隔周)组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系督导组开碰头会,听取工作汇报,及时收集教学运行存在的问题。专项检查包括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及考试巡查、毕业答辩巡查等。
在教学监控中,实践教学实施是检查监控的重点,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是检查监控的难点。大多数专业课程都采用了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及教学考核都比较复杂,所以从教学文件制定到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实施等,都要接受严格的监控和督导;技能实训监控不仅要考察教学组织运行情况,还要监控教学设备设施的保养管理情况。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实施双导师制,即每个班级都有校内校外两个老师来指导,由专业负责人会同教学督导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运行情况检查,并在班级设置学生信息员,及时向指导教师、系部反映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保持信息渠道畅通。
教学文件审核主要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审核、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审核、实验室建设方案审核、教科研项目审核等。
教学质量评价由系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引入第三方评价,通过社、企、校、生四方联动,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对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质量目标达成率和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体现过程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并重。评价方式包括评教、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
4.3实施效果
自2010年机电技术系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以来,系部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架构和工作制度,从而使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系的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井然有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并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稳步开展,成为学院各系中的排头兵,具体表现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得到顺利推进,并不断完善创新;专业教师职教能力逐步提升,学生评教分数逐年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经超过70%;专业建设硕果累累,目前已经有两个专业晋升为省级重点专业,两个专业成为院级重点专业,4个实训基地成为省级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大赛成绩喜人,自2010年以来,获2个国家级二等奖,5个省级一等奖,3个省级二等奖,省级三等奖十多个;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
5、结束语
针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新问题,构建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管理,使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系统化、标准化,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有很大提高。下一步还要加强教学质量保障的信息化工作,即加强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系统,开发运用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兼职教师管理系统、企业满意度调查系统、毕业生跟踪调查系统等专项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