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证融合《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项目教学
教育的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 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学校教育的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为了使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尽快与企业接轨,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来制定课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建立起专业课程以素质培养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中心, 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能课程。课程特点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密切结合。该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学习直接对应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维修电工”技能考工项目“电气配线”、“机床排故”考核内容。因此该课程内容采取项目化教学,将考证内容融入到相应的工作任务中,其中的部分项目直接与“中级维修电工”考核工种的部分项目相衔接, 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在顺利学完专业课程,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获得“中级维修电工”、“高级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在《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考核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分项目考核、过程性评价等多渠道方式,其中课程的核心知识考核与职业资格“维修电工”理论考核内容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训练围绕职业资格“维修电工”操作考核内容来开展。
一、课证融合,重构课程与岗位对接的课程内容体系
《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技能密切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是课程的主要特点。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际岗位对能力结构、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需要,《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内容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形成低压电器识别检测、电路设计、排故等能力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 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求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课程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向导, 根据行业专家对应用电气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体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同时遵循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集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内容,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模块和课程内容。
此外,在完成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企业需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把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并纳入课堂的评价方式中,让学生上课如上岗,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课证融合,设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案
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方法等组成了教学方案的构成要素。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合理化设计教学方案中所包含的构成要素,项目按照职业资格标准中的相关的部分要求,完成相应实践工作任务。其中,课程部分项目知识点与技能学习直接对应了“维修电工”技能考工项目“电气配线”、“机床排故”考核内容。项目化教学,任务引领,将考证内容融入到相应的工作任务中,在顺利学完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能获得“中级维修电工”、“高级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课证融合。
(一)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以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向导, 根据行业专家对应用电子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体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识规律,紧密集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案设计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形成元器件识别、电路设计、排故等能力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 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求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导向来设计课程。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前期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动手实践,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部分项目让学生先“会”后“懂”,从课堂内容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三、课证融合,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把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多样化评价相结合,实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全方位评价。特别强调6S 也作为课堂的评价依据。一方面通过身边的实例检测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 另外一方面借助实验、课堂测试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意识,检测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最后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及学生对本节课的个人学习总结,增强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另外,我们把课程的评价内容进行延伸,把学生的职业素养、课堂上出勤情况、积极回答问题、团队合作、尊重别人、6S 整顿等等课堂表现都列入课堂评价,那么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课证融合《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课证融合在《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并逐步应用于教学过程,通过不断的反馈与改进,逐渐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导向来设计课程,任务驱动,课程中,部分项目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自己设计电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先“会”后“懂”,从课堂内容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同时,改变了传统实训教学中老师示范操作,学生简单模仿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整个技能的形成过程当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需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因此,本次课我把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并纳入课堂的评价方式中,让学生上课如上岗,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提高了“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通过课证融合在课程中的积极探索与应用, 电气自动化专业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所学知识掌握的较不错,积极性很高,表现了对学习电机课程的较大兴趣,顺利通过了本课程考核的基础上,在后续的“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考核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职业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融“证”入“课”,以“课”为主,是推行“双证制度”的重要途径。“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使得学生实现专业课堂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提前适应未来职业岗位,为就业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