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教学浅探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是矿山机电、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但也正面临着不少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尝试找到一条突破创新的路径。
1《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实训设备落后
中职学校受规模和资金的限制,没有充足的资金采购先进的办学设备和仪器,且实训设备多集中于重点专业的专业课程实训,而《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所使用的设备则相对陈旧、技术落后且老化比较严重,耗材的使用也受到限制。
1.2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脱节
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技能训练一般是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进行的,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很难有感性认识,很难想象真正的元器件是什么样的,对不同电路产生的效果也理解不到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降低。
1.3很多实训技能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
很多教材中或实训指导书中的技能训练已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有些是已经过时,企业根本不需要;有些是针对性不强,不能面向学生拟就业的企业培养。导致有些学生学会了不少技能,到了企业却发现根本下不了手。
1.4教学观念和方法落后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学生则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2关于改进《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2.1教师要改变观念: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中职学生自身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存在理解上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学会鼓励学生,要与学生建立充分的情感联接,成为学生尊重和信赖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任何学生都有着一定的特长,只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为推动中职学校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亲手制作简单实用的教具
笔者在调研、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过不少优秀教师,他们都有自己亲自动手,用废旧材料制作教具的习惯,他们更看重的是教学质量、在学生心目中的自身形象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笔者还发现,学生对教师自制的教具比对学校购买来的教具更感兴趣。
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的实训设备,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就让学生通过部分专业课程实训设备去理解《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的内容。这样,在上专业课程时,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也更好地实现了《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与专业课程的良好对接。
2.3学校应重视教师素质的培养
首先学校应以“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学生”为宗旨,不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和其他学校调研,了解企业对学生技能需求的变化,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方法。
其次,要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到企业去学习、实习,甚至兼职,让教师把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带回来,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而不是只有“双证”,却没有动手能力的“假双师”。
2.4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顺畅地理解和记忆它们。比如,在讲授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时,很多学生对电流的分配和放大作用感到难以理解,但当他们看到模拟电流在输入回路是以微小电流流动,而在输出回路却形成了很大的电流时,对电流的比例和流动方向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来讲分配和放大的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
此处,多媒体教学与仿真软件结合,还能实现电工电子实验的慢镜头播放、步骤播放等功能,既便于学生理解,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提高实验的安全性,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等到学生理解比较透彻后再做实际线路的连接和通电实验。
(2)开发网络资源,开展“微课”。互联网上有许多《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学相关的、讲解精辟到位的视频,教师可以直接引用,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将这些资源发展成为“微课”资源。此外,在课余时间,教师也可以自行制作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出相适应的教学资源。
(3)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笔者在理论学习和实训过程中都进行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通过互帮互助完成学习,教师只是从旁引导和辅助。这样做,既避免了有些学生不会又不好意思请教老师的问题,又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能力,特别是一些主动性较强的学生,自信心、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4)积极开拓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渠道。将大部分课堂搬到实训室,让理论学习以实验或实物为切入点。同时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利用企业的实践优势培养学生。
2.5积极开展订单培养
与企业进行长期深入的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符合需求的人才。同时能从企业获取更贴近需求的技能列表、技术资料和学生实习、工作的反馈信息。
3结束语
总之,《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学习难度较大,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贴近企业需求,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