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
教学仪器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基本物质条件,学生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均离不开它,优质的教学仪器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条件,它关系到高校的办学实力、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管理能力,探索管理方式方法,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仪器管理的新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学仪器的管理,努力提高实验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不断增加教学仪器的附加值。
一、当前高校教学仪器管理中的问题
(一)实验人员的配备跟不上教学仪器数量的增长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大幅度增加了对教学仪器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开始以来,教学仪器的增长尤其明显。以我校自动化学院实验中心为例,现有教学仪器2000多台/套,总资产2352万,而近三年学院采购的教学仪器就达到了688套,总价值1208万,接近总资产的一半。教学仪器的增加过快带来了更多的管理工作量,而其中高精尖教学仪器的不断增长更是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然而,近年来实验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不能匹配教学仪器增长的速度,人员比例也达不到要求,尤其是高精尖的新仪器还需要实验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以及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如何使用和维护。
(二)仪器难共享
仪器共享是为了避免仪器的闲置,提高仪器的使用率,让更多的师生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学习和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更优化配置。教学仪器难共享是高校一直存在的难题,虽然大部分高校做了很多努力,如共享平台制度的设置、共享的物质激励等,但仍然难以解决这个难题。
笔者认为,教学仪器难共享的问题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共享的流程繁琐,从预约申请到审核再到授权需经过一系列的步骤;二是缺乏信息共享平台,由于信息不畅,院系之间或项目组之间互不清楚各自拥有哪些设备,彼此都按照自己的需要购置仪器设备或建设实验室,造成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设备使用率低下。
(三)实验人员的仪器保养及维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教学仪器管理中存在一种误区,即“重使用轻维护”,实验人员只是在每次仪器使用完后进行简单的收纳,而不对仪器进行定时的维护。仪器发生故障后,管理者一般直接找厂家维修,高校每年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维修基金。此举不仅花费大量的金钱,有时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保养和维护是教学仪器日常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必须提高对仪器保养和维护的重视程度,制定完善的制度,并增加投入。
(四)教学仪器信息化管理的困难
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可有效改善目前仪器增长过快、管理难的情况。但是目前我院自动化实验中心在教学仪器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一是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是无纸化办公,但是我们处在从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过渡的阶段,即传统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并存,这反而增加了管理的工作量和复杂度。二是实验人员信息化的能力不高。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了对实验人员的要求,要求实验人员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技术,但这对一些实验人员来说难度较大。三是信息化挖掘不深。大部分的信息化管理仍然停留在数据的分类统计层次,缺乏对数据的深层次挖掘,例如教学仪器的运行和管理的实时动态信息很完整,但缺少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二、高校教学仪器管理方法探讨
如何解决高校教学仪器管理中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完善教学仪器的设备管理制度、分层次挖掘设备潜力、建设保养维修队伍、深化信息化改革、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完善教学仪器的设备管理制度
通过招标的方式购买实验仪器已成为各高校遵守的原则。学校成立采购招标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采购招标的管理工作,并针对各采购项目的实施分别设立评标、谈判、询价工作组。采购制度需权责分明,以有效地保障教学仪器的采购质量以及经费投入的最大效益。仪器日常管理制度需完善,教学仪器由各学院管理,而档案信息则由实验室设备与建设管理处统一负责。学校积极推进教学仪器管理规范化,学院则负责将相关管理制度细则化。实验室考核政策也有待完善。通过考核工作,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实践也证明考核是实验室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应注意这种考核本质上是一种过程管理,我们要做好日常管理中的资料收集、分析、反馈及督促整改工作。
(二)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教学仪器是实践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师生学习知识、研究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提高仪器利用率,才能充分发挥教学仪器的潜力。为了提高仪器利用率的效果,学校出台了仪器共享规定,也采取了多种激励手段,但是仍然很难实现仪器的共享,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分类管理,仪器分教学和科研两种;二是分层管理,教学仪器按价值再次分成价值特高的和一般的,价值特高的由于数量少可以由专人管理,做到细致的共享维护;三是企业化的运营可以增强运行的活力。
(三)建设保养维修队伍
伴随高校对教学仪器投入的快速增长和新仪器新设备的层出不穷,仪器设备发生的故障数不断增多,管理的难度也随之增大。仪器故障请厂家修是目前的一种常态,但是这种方式花费高、周期长,因此有必要建立教学仪器保养与维护队伍。高校可以通过经常开展业务培训来提高实验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并努力帮助其学习相关设备保养和维修的技能。这样,在仪器设备发生故障的第一时间里,实验人员就可以及时进行干涉,并有效地解决教学仪器的一般故障,从而保障高校教学的正常运行。总之,高校应提高实验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实验工作人员在专业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四)提高实验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
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实验室工作的效率,实验人员也可以从繁琐的信息录入、汇总和报表等工作中解脱出来。高校应加快脚步,快速从信息化的过渡期跨入到信息化管理阶段。信息化管理包括仪器基本信息、性能指标、实时状态、维护信息、预约借还等,高校还应加强对实验人员的信息化管理的培训,提高实验人员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在管理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的能力。
(五)建立实验人员的培养和激励制度
实验人员是教学仪器的实际管理者,也是教学仪器的使用者,高校要做好实验人员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限于实际情况,高校在引进高水平、高层次实验人员方面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组织实验人员参与各种展会和培训,多方面提高实验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管理能力。另外,在实验室建设、自制仪器设备、教育改革经费上给予实验室人员支持,多渠道、多措施提高实验工作人员的研究能力。高校还需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人员培养激励制度,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给予表现突出的实验人员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激励。
三、结语
高等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复杂且繁琐,要顺利承担此项工作,必须多部门联动起来,既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也需要其他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更需要设备管理部门自身的努力。总之,全面提高其科学管理水平,发挥仪器设备的最大效益,管理观念创新是方向,规章制度体系完善是前提,管理手段更新是保障,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是关键。